這陣子每每聊到感情,常被學弟妹問有沒有什麼「秘訣」能找到對的人?一時半刻答不出來,並不是我沒思考過這一題,而是我仔細想過也認真試過,卻得不出一個標準化最佳化的方法論。只能說「認真做你該做的事,還有『做自己』,就這樣吧?」然後等緣份。當下我的回答,就這麼簡單。
坎坷(?)的感情路教會我的事
畢竟歲數不小,從國中至今斷斷續續,也談了幾段感情,學到的第一件事情是,不同生命階段對關係有截然不同的需求。中學到大學時期,可能只是想談戀愛,兩個人喜歡就在一起,還沒有太長遠的規劃,加上從學生時期到適婚年齡還太遙遠,其間變數也多,像是出國發展、思維觀念的變化,都很可能造成分手。大學畢業到出社會,則是很看個人,思慮較成熟的人,可能已經以終生伴侶的標準在找另一半,但還沒談過戀愛的人,有可能以一種體驗人生的心情在交往,還保有探索的空間。到了接近30歲,可能我國仍有「三十而立」思想吧,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人:一群會認真考慮步入婚姻,另一群則是避之唯恐不及。
大學畢業那年和當時的男友分手,因為年齡相差比較多,他想結婚的時候,我才剛畢業,連自己要做什麼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,都還不是很清楚。雖然不曉得未來會怎樣,但當時很確定,我得先找到自己,才能顧及建立家庭,否則糊里糊塗踏入婚姻只會是一場災難,因此果斷分手。後來呢,又遇到一位只想談戀愛卻不願意承諾的人,想當然爾愛得非常痛苦。回頭看,本質上我們兩人要的就不一樣,對於關係的走向期待不同,勢必會非常痛苦。雖然可以說體驗過一段淒美(?)的愛情,也因此多嚐了人生的酸甜苦辣,但就精神上來說就是消耗與折磨,絕對不想再經歷一次。
所以,不論你處在哪個生命階段,先想清楚自己想從這段感情關係中實現什麼目標(談戀愛開心就好or認真長期的伴侶),再去留意是否有適合的對象,可以大幅減少時間心力的浪費。
認真在該做的事,畢竟做自己才是王道
一個獨立生活的成人,其實沒有伴侶,也可以把自己過得很好。那為什麼要有伴呢?我們是社會性的動物,需要互動、交流:遇到開心的事,多個人分享;遇到挫折的時候,有人能分擔;遇到問題時,則有商有量。雖說找朋友也能滿足上述需求,但每個人都很忙,在優先次序上,很難把朋友放第一,所以我們需要家人。除了現在的家人以外,也需要未來的家人,也就是另一半。
既然是要長久相處的人,你們必須很懂對方、很能接受對方的一切,才有可能長期親密地互動。也因此,一反通常認為要顧形象、多加修飾這類的建議,我覺得大家與其這麼假又搞得這麼累,還是做自己吧!做自己不是說你就要很任性或不修邊幅,而是自然生活,盡量讓自己和周遭的人舒服就好,但不用過份掩飾自己的本性,畢竟本性只要時間一久就會真情流露。有些人會喜歡你、有些人不喜歡你,再正常不過,頻率合的自然就會變成朋友,不對盤的自然會疏遠,不用去討好人。
我所謂的「認真做自己」,還有另一層涵義是,用心經營好自己:你要做什麼、想成為什麼樣的人。摸索職涯方向需要時間心力、培養專業知識技能需要時間心力,而這些生涯大方向的決定,通常在20+這階段就會定調,因此是還年輕的你應該要優先處理的大事。這些對別人而言不重要,但對你自己是很重要的大事。此外,照顧好身心健康、關心家人親友、顧好工作或學業……這些都是日常裡最基本的功課。如果以上都顧好了,再去經營關係,你才會有餘裕。我所謂的餘裕是指,你不用課業、感情兩頭燒,一面害怕沒時間顧好伴侶,又一面擔心成績太差被當。當你的能力已經提升到,可以兼顧工作、關心家人,此外還有時間經營自己的興趣副業,這時候才表示你終於有餘裕可以照顧另一個人了。
小時候以為談戀愛是生活的調劑,畢竟課業就那樣,升學考試久了,讀書的樂趣也漸漸被消磨,日子裡沒什麼新鮮事。但到了一個年紀,慢慢認識到其實任何涉及承諾的關係,都是一份責任。父母年邁生病,兒女要照顧他們,是責任;身為一個職員,把工作權責內的事做好,對老闆有交代,是責任。那麼談感情的時候,何嘗不是?如果沒有能力把自己照顧好,你要怎麼讓心儀的對象相信,你的愛對他/她的人生是加分不是扣分?
講到這,可能有人會困惑說,在異性戀文化中,不是男性應該扛比較多責任嗎?Well…個人認為那是一種異性戀文化中的互動腳本,但實質上,各位回頭看看自己的父母好了,你真的認為媽媽付出的比較少、承擔的比較輕省嗎?沒有嘛。所以,我講的不是追求階段誰追誰的這種問題,而是回到關係的本質,兩人都要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之餘,還能夠給予、能夠付出,才不會有人覺得吃虧。至於相處的模式,如果剛好一方很慷慨,另一方很享受被照顧,只要開心,誰要付出多一點、少一點,那是每對情侶自己家的事。
找到你是誰,同時不要害怕讓別人認識你
也許會有人說,即使做好上述該做的事,但生活圈中就是沒有看得上眼的人,怎麼辦?面對這一題,我首先會想反問:「那你覺得自己屬於這個圈子嗎?」簡單講,你是什麼樣的人,很大程度跟你所處的環境有關,例如就讀的學校、上班接觸到的客戶與同事、同業或慈善型社團,你在耳濡目染中一定會被影響,甚至可以說,就是這些你所參與的圈子塑造了今日的你。
所以如果在目前的生活圈中,沒有適合的人,其實也不用擔心,就開心地去拓展社交圈吧!時間心力有限,加入群體、上課學才藝之外,交友軟體現在也十分普及,或是透過親友長輩的介紹,這些都是可以嘗試的管道。只是呢,無論透過哪個管道,得失心都不要太重,也不要設定期限,因為那會讓你失去耐心。失去耐心後的決定,通常不太明智;妥協將就後的選擇,通常只會讓你後悔。
曾經想過,如果job searching有方法,deal sourcing有方法,那找對象應該也有方法論。確實你可以用類似的邏輯去找人,但要留意找對象跟找工作、標的本質上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,這些決定的時間輻輳不同。也許你半年內沒找到工作就要吃土了,所以得趕快找,並且可以暫時將就,打個工以後再換正職工作也無妨,選擇標準可以暫時從寬。但是如果你要認真找對象,應該把時間放長,標準從嚴,因為你心裡的空位只有一個,這麼珍貴的機會,不能隨便給一個不適合你的人。所以不要聽人家亂說什麼「不要太挑」、「再挑會嫁不出去」,我們不是嫁不出去,是不想隨便亂結婚。畢竟單身都可以過得很好的人,面對關係為什麼要將就?
以上,主要談面對感情這一題的心態,以及自己跌跌撞撞走過來的體悟,僅供參考不一定適用每個人。
【不藏私推薦書單】
1. 《兩次約會見真章》不是鼓勵速食愛情,而是幫助讀者釐清自己在關係中想要、不想要什麼,以縮短你摸索茫然的時間。
2. 《愛情市場學》以策略思維探討感情這堂課,有點像是找伴侶的方法論。
3. 《解愛》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老師的書,研究道家學問的蔡老師,對人生和關係有很深刻的認識,這本書適合每個人讀,但自己覺得特別適合有點感情經驗但受過傷的人,或者發現自己面對感情會變得自卑、不安的人,透過老莊哲學的智慧,調整心態與視角。
4. 《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》兩性作家陳雪老師的名著,適合在感情裡受過傷的人療傷、恢復,對感情經驗較少的人來說也能從中見習愛情的各種樣態與缺陷(陳雪老師還有很多感情系列的作品,像是《戀愛課》,但這本我沒讀過)。
5. 《四種愛》納尼亞傳奇的作者C.S.路易士對各種人際關係的觀察和詮釋,個人覺得一半哲學、一半實用。
6. 《一定曾經有狂喜,才讓追逐深深寫進基因裡》朱菲的詩集,反映詩人當時人生追求、感情失落交雜的心境,適合在面對愛情波瀾起伏時,尋找心情上的共鳴,我自己很愛。
最近更新文章的頻率實在太低,不知道下次寫是什麼時候,索性把書單一次列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