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求職經驗談】3個月求職、2年摸索累積、1份最想要的工作

防疫關在家的日子,還有點不習慣,除了多數活動都從實體變線上之外,另一個原因是,很幸運在防疫前收到工作offer,可以暫停求職了。趁機回顧也整理一下準備心得好了。

具體求職的時間,從今年2月初開始零星投遞履歷、3月份海投,到5月初收到最想要的工作offer為止,大約歷時3個月。最密集面試的時間落在3月底到5月初,7週內經歷23場面試,扣掉春假那週,平均每週大約4場面試,是壓力非常大的一個半月。

但仔細想想,從找到志向到具備入行門檻,完整的過程,其實可以回溯到兩年前,大致區分成幾個階段:認識選項→定方向→試水溫→裝備→求職

認識選項

兩年前,我算是在工作上遇到瓶頸,感覺不喜歡當時的工作,又騎虎難下。但最終無法自欺欺人,還是決定追求自己喜歡的事--組織營運。同時,在職涯選擇方面,還是會考慮薪酬、業態、發揮空間等等,於是想嘗試轉往金融業。除了原先認識的金融業朋友,我剛好在一個校友分享會上,認識了擔任企業財務顧問(M&A)的學姊V,感覺這是一份我會感興趣的工作。當時我對下一份工作的想像是:金融業、碰得到營運管理面的事物、顧問性質、專業度高(需要用到financial modeling和valuation)、有制度的公司。於是依據這些標準,列出可能的選項:財務顧問、投顧研究員、投資人關係(IR)等。

猶記得那時連財管都還沒修過一回,感覺financial modeling和valuation像什麼魔術一樣,好像很厲害。現在想起來覺得有點可愛。

列出選項之後,在2019年底到2020年初,我開始找相關領域的人聊天,一開始是金融業的朋友都抓來問(找來喝咖啡),讓自己比較快地對金融業或感興趣的職缺有個概念,了解有哪些選項、需要裝備什麼。

定方向

定好幾個納入考量的職缺後,方向就算大致底定,方向定好之後,根據選擇的職類,可以做兩方面的努力:一是找機會試水溫,二是找資源學習、裝備自己,兩者同步並進。過程中如果感覺不適合,可能會想換方向,但我的建議是,設定一個期間,例如半年的實習,讓自己充分體驗、學習後,再做決定。畢竟有時候「不喜歡」一件事不一定真的不喜歡,可能是短暫遇到瓶頸,這時候如果願意再撐一下,撐過之後或許會發現自己其實做得來。

試水溫

開始準備考研究所的時候,我同步擔任一位商院教授的研究助理,因此常常聽到M&A、IPO、ESG相關的話題,也學了更多excel公式、有的沒的商學資料庫,像是熟習TEJ、Datastream,以及用模組功能做事件研究等,都是在那時從做中學學來的。這段經歷,也幫助我日後談到M&A話題的時候,多了一點基礎可談。

碩班開始後的第一份企業實習,則是我意料之外的機會,當時想找前輩聊聊學業職涯規劃,於是再次聯絡了學姊V,聊完就被學姊抓去一家新創公司做C輪募資了,也是在那裡首次認識到初級市場中的新創企業如何募資、看到一個完整歷程,見習策略規劃師與財務長跟投資人的溝通,了解賣方的溝通立場、態度。其他像是產業研究、趨勢整理、同業比較分析等等,也都是做中學。記得當時連整理三表都整理超久,做個市場法valuation還會不小心抓錯數字有夠蠢……,但都是學習過程啦。

後來很奇蹟地得到創投(VC)的實習機會,換到買方看新創,完全是另一個角度。即便財務型投資人奉報酬為圭臬,身在其中的工作者(通常叫Account officers,簡稱AO)還是有能動性,可以省思一家公司的業務,對社會是否有幫助。當時影響我很深的前輩,不僅是找案子、看案子,還會主動地比較產業或經營型態類似的新創公司,以利更好地評估;或者會突破框架去思考,能否幫兩家業務內容互補的新創公司牽線,讓他們有合作的可能性。如果參與董事會,看到所投資的公司遇到困境,也會努力地想,自己手上有什麼資源(認識哪些人、哪些公司)可以幫助這家公司。額外的努力,或許沒有對個人直接的回報,但AO們也不完全是在追求個人的回報,而是想運用知識、經驗、現有的資源,創造出價值。這點對我來說,是很好的榜樣。

這兩份實習,都讓我更熟習資本市場中的初級市場,也因此發現自己適合的原因。後續,在跟不同的學長姐聊天中,被提醒到初級市場投資回收期間長,VC在審視員工績效時通常很難就個人評定,個人的credits似乎較難建立。我於是又陸續找了更多創投圈的前輩,或者待過私募基金(PE fund)但後來跳去次級市場做投顧研究員的前輩聊聊,想多聽聽各方說法,更整全地了解走這行需要的條件、日常工作型態、未來發展、各種可以預期的報酬和風險。

裝備

無論是專業知識、對產業的了解、對時事的掌握度,裝備這件事坦白說永遠沒有終點,就是持續地累積。但針對目標職缺,還是可以就職缺的要求(JD),擬定一個短、中期(半年到2年內)的學習計畫,來個華麗的轉身(?)

除了就學、網路課程之外,我覺得「找到戰友」是滿重要的事,畢竟同儕對我們的影響,日復一日累積起來,影響是很深遠的。於是我加入了學習型社團,也在碩班的分組合作中,找到志向相近、認真優秀的朋友,在學習與求職的過程中有人可以相互切磋、彼此督促。

另外,由於雇主們沒有太多時間一一檢核每個人的能力,因此如果你的專業領域是有證照可以考的,建議就循序漸進把證照考起來,畢竟那是很「具體」的東西,也可以傳遞出你對自身專業的投入(commitment)夠深,投入及承諾足夠,再隨便轉行的機率就很低。藉此雇主可以看出你有專業,也有決心。

求職

當以上準備就緒,加上碩班也快畢業,就進入正式求職的階段了。年初我設定了幾個方向:VC/PE funds、Corporate venture、IR、金融業MA、財顧與承銷,核心技能大多都涵蓋了對企業營運的sense、評價一家公司狀況的能力,本質上需要投資評估、equity valuation的硬實力,以及handle人的軟實力,有一定的產業經驗則是加分。

當作是暖身,年初開始利用寒假、農曆年前後的時間,找幾位業界前輩coffee chat,類似非正式的面試,讓他們認識我,也聽聽他們會如何評估我。那時感覺要直接進VC/PE當正職仍然頗有挑戰性,不妨試試但需要投遞面向更廣的職缺。

後來在機緣巧合下,不論是公司主動找上門,或透過朋友打聽到職缺、幫忙遞履歷,我前後面試了三家上市公司的投資部門,共同點是為了人力運用的效率,他們都會將IR和Corporate venture兩個功能結合,放在投資部。組織位置可能是投資部,與財務部平行;或者掛在董事長辦公室底下的策略投資組;或者掛在CFO底下的投資人關係組。結果是一個面到第二關,有機會進最後一關但我收到offer就跟對方喊卡了,另一個進到二面但被認為還太菜,還有一個一面完收到無聲卡。對我來說,是認識職缺要求以及認識自己滿好的機會,畢竟主因都是「歷練不足」,那其實只要找到另一個可以歷練的地方、有耐心地累積,再過五年,就好了。需要的是「時間」,那就給自己時間。

金融業MA,則是競爭得不得了。由於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性格,沒那麼適合做銀行法金、個金,對保險的認識還不多,最熟悉的就是資本市場,因此志願序方面都是以經營管理、證券為優先投遞。準備的過程,考驗專業,也考驗耐力。首次面試前,就得交第一份簡報,20頁我足足花了4天研究、製作,真的是嘔心瀝血。最可怕的不是這個嘔心瀝血,而是後面還有N家金控的N個面試也要你做簡報,給的時間是一家比一家短,2、3天內就得交出來,原本的行程一下子就被打亂,也還是得做。這時候,愛不愛一份工作機會,就會很明顯了 — 愛的,全力以赴;當備胎的,就是感覺沒力氣,勉強弄到70–80分,就覺得很棒了。果然人還是得對自己誠實。

這段時間,面試與求職簡報輪番出現,對體力、腦力、心理素質,都是很大的考驗。特別特別感謝這段時間裡,幫助、陪伴我的朋友,幫忙看報告給回饋、陪我討論、幫我補充時事資訊的,都是很可貴的經驗。

在以上工作的每一回合面試,其實都有各自的主要目的,通常順序是這樣:一面先過一次履歷、大致看過你這個人,包含你的學經歷、思考邏輯、談吐舉止等等;二面通常是考驗專業,專題報告、考試測驗之類,有的也會在這關挑戰candidates,創造高壓的情境,看你的臨場反應;三面或四面,則是讓高層再看過一次,問題可能會重複一面的背景題,或者另外出一些跟產業、市場動態或個人價值觀有關的問題,聽聽你的觀點與想法,沒有一定。每一關面試是如何準備的,下一篇再來談。

這邊想分享的是求職策略一開始因為不確定自己的定位,會海投,從最想要的職缺到可接受底線都投遞,但釐清一下,海投不是亂投,如果某職缺你一開始就覺得自己絕對不會想去,就別浪費力氣了。因為時間有限,建議分批次投遞,藉由時間點的分散,你才有時間力氣分別準備申請資料,有的公司只要你的履歷就好,但像金融業MA各家都有自己的系統或制式履歷,除了背景資料,自傳與開放式問題也很多,還是需要一定程度的客製化。不分批作業,大概很難顧及這麼多職缺。

投遞出去後,再來應該會有一陣子收到很多面試邀約,容易有行程撞期的問題,建議依照你的志願序來當優先順序安排。如果本來有課、有實習而撞期的,就盡量請假吧!畢竟你上課或實習,不都是為了找正職嗎?目的與優先順序應該很清楚。準備的時間也是按照志願序來,如果兩份簡報的截止日期一樣,時間分配不見得要是均等的,必須看你比較想追求哪一份工作機會,就投入較多心力。

最後,越後面的面試關卡,會越難準備,因為範圍太寬廣。到最後我都不知道自己該從何準備起了。但以後見之明來說,我覺得雇主當然是在找員工,但他們也想要真的認識「你這個人」,而不只是要你的工作能力,畢竟你的價值觀、品格、態度,會是長遠影響你工作表現的因素,不是嗎?所以到最後,就做自己吧!做自己不是耍任性,而是願意真誠地、在你能分享的範圍內,讓人在短時間(3~10分鐘)裡快速地認識你。

以上,這兩年的回顧與心得,希望對還在摸索、試水溫或正在經歷高壓求職歷程的人,有一些些幫助。喜歡這篇的話,請幫我拍拍手、分享給需要的人,或者在medium上follow我~

【不藏私推薦書單】

《人生是永遠的測試版》LinkedIn創辦人寫的,不論是想在職涯方面更上層樓、轉職、創業,都適用的實務方法。對於如何擬訂計畫、策略與善用社交交流資訊,Hoffman都很有一套。他不斷嘗試,不被過去牽絆也不因現狀自滿的心態,才是讓他越來越有創造力的真正原因。

艾小姐的日常筆記

有空就遊山玩水,沒空就讀書寫字。這輩子想做的事太多,希望擁有妙麗的沙漏。